欢迎光临湖南省药学会网站!

湖南药事服务网|返回主页

首页 > 党群工作 > 支部活动

送别袁院士——之一

作者 : 朱运贵 李梦全 发布时间 : 2021-05-27 阅读量 : 来源 : 学会党支部

  小时候记忆深刻的事情就是去借米,由于当时农业产量不高,种两季稻亩产都难以超过800斤,交完公粮后,生产队按社员每家每户工分分口粮,家里小孩多劳力少的人家自然就分得比较少,分口粮一年分两次,一是收完早稻再就是收完晚稻年终结算,两次分粮之间的间隔大概是四个月左右,年底那次分了就要到来年的早稻收割,这就要间隔半年以上了,那些劳力少小孩多的人家,一般都难以接上口,会冒饭吃,于是就有了借米,也许是认为借字不好听,于是就叫籴米。借米的事,由于家里的大人不好出面,一般都是派小孩子去邻居家借,一个简单的紧口布袋,带着有点羞涩又有点可怜的声音说:“婶,家里没有米了,到你们家借口饭吃”。好心的邻居就会拿出竹制的升筒(量米的器具),揭开米缸,满满地装上一筒米,然后用竹片抹平筒口倒入布袋中,并帮助锁紧米袋,怕小孩路上撒了。能够提供借米的人家一般是劳力多、工分多、分粮多的人家,还有就是家里有一个人(丈夫或妻子)有固定工作,吃国家粮的人家。尽管都是左邻右舍,但是次数多了,总也还是有些怨言或异样的眼光,要是碰上收成不好的年份,就更难借到米了。乡下人是淳朴的,到分了新粮就马上去还,家长会用自家的升筒装满新米,不用片竹抹平,要多装一点倒入有锁口的布袋,因为怕各家的升筒有大小,还的时候不能少了,以免下次借米时不好开口,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,由于杂交水稻的全面推广,如今乡村只种一季稻都是亩产过千斤,再也没有以前的借米的尴尬,问的都是吃的是什么质量的米。看了街上送行袁院士的感人现场,不担心饥饿的人们是从心里感激他,爱戴他,愿天国飘稻香,世间享太平。


分享到:

主办单位:湖南省药学会

纳税人识别号:51430000501422439U

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471号

湘ICP备20003810号

学会介绍| 下载中心| 医院风采| 网站申明| 药事服务|

主办单位:湖南省药学会     联系地址: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药学部四楼湖南省药学会秘书处      电话:0731-84436720
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471号 湘ICP备20003810号